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就是马厩。焚,就是失火被烧掉。子退朝,孔子上朝之后回家。知道马厩遭到了火灾,他就马上问,有没有伤着人?而没有去问有没有伤着马。根据《邢昺注疏》讲,“不问马”三字,其实是记录的人顺手记录下来的。
朱熹在《朱子集注》中说,“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孔子问人不问马,不是说不爱马,而是更担心伤人的这个意思多。就没来得及问有没有伤到马,朱熹说贵人贱畜,对人更加重视,对畜生就稍微轻视一些,这理当如此。
清末儒者杨仁山先生在《论语发隐》中说,“当知厩中本自无马,马从朝中驾车而归”。他说为什么孔子不问马?因为马厩中已经本来就没有马。因为孔子退朝是驾着马车回来的,“孔子见厩已焚,只问伤人一语,绝无诘责之辞”,孔子见到马厩已经烧了,他只问有没有伤人,但是绝没有苛责的话语,可见他的宽容大度。“门人见其不动声色,异而记之”,弟子们见到孔子镇定自若,烧了马厩居然不追究责任,非常的惊讶和佩服,所以把这个细节记录下来。“后人妄添不问马三字,遂使意味索然也”,弟子们添上“不问马”三个字,实际上是画蛇添足。反而把孔子宽宏大度、不苛责,把这个原意反而冲河南太极定痛丹淡了。
本章记述的虽然是一件小事,却是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是对仁者爱人思想最好的事实说明,充分展示了儒家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经常教育弟子要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还有一个孔子用帽子换回一条人命的故事,也体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
有一次,颜回看到一个买布的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劝那人说:“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那个人就和颜回吵了起来,最后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太极定痛丹哪里可以买评理去。”
颜回问:“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人回答:“我把脑袋给你。你错了怎么办?”颜回说:“我把帽子输给你。”两人找到孔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着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当时老师这样说了,没办法只好把帽子摘下,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
看到颜回不高兴,孔子说:“你输了,只是输一顶帽子,要是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呀!你说是帽子重要呢?还是人命重要呢?”颜回听了才恍然大悟,说:“诚得信太极定痛丹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孔子就是这样教弟子要做宽宏大量的人,宽恕别人的错误,这样也会让自己快乐地生活在爱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