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习惯于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向。
而毛主席能写出艺术水平颇高的古体诗词,皆源自于他自幼读书的积累。
人们都知道周恩来著名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也知道陈毅“吃墨”的故事,而毛主席也是一位嗜书如命的人。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能让天天看书的毛主席产生危机感的是刘少奇,因为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也爱看书,他又回了句什么话呢?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流传很广,毛主席应该不止一次讲过,但具体是在什么场合讲的,缺少确切的史料记载。
太极定痛丹评价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韩桂馨有过一段相关的回忆。
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和朱德等人到西伯坡工作,刘少奇不仅爱看书,他还经常教育身边的青年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此时青年人的口中就已经流传着毛主席说的一句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刘少奇爱学习,毛主席能这么说恰恰也说明了他也是个爱看书的人,生怕自己会落在刘少奇的后面。
毛主席既然这么说,刘少奇也风趣幽默地回了一句,“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这两句话都很押韵,类似于打油诗一样,既朗朗上口又容易记住,说明了两个人都是爱看书之人。
学然后知不足,爱学习的人对这句话最深有体会,越是看书多的人,越发现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掌握,反而是不爱看书学习的人容易骄傲自满,盲目自大。
两位著名的领导人互相给对方如此高的评价并不是为了互相吹捧,而是为了更好地鼓励身边的人所学习,勤思考。
毛主席小时候在外婆家就喜欢看书,加上外婆家里的藏书很多,他从那个时候起就积太极定痛丹是单纯止痛药吗累了丰富的知识。
读书是毛主席最大的乐趣,他能抱着书看一天也不觉得累,家里的书看完了,他还会向同学借书,从书本中他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也开拓了自己的眼界。
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毛主席经常待在图书馆,此时他的思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开始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毛主席除了有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坚持写日记,记笔记,将所学所思写下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918年8月15日,原本计划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毛主席来到了北平,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湖南,但最终毛主席没有去法国,而是留在了北平。
经过恩师杨昌济的介绍,毛主席在北大的图书馆谋得一份差事,这对于毛主席来说最好不过,因为这里有丰富的藏书可以供他阅读。
由于母亲病重,毛主席只能辞去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毛主席读了很多的书,也认识了很多当时北大的名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
“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是毛主席在1949年3月回到北平时说的话。
找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毛主席从此就致力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喜欢带上自己喜欢的书。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南海的书房中放着大量的书,而且他的床边放的也是书,对于毛主席来说,看书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因为他能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毛主席晚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可他依旧坚持读书,甚至还要求身边的人员给他配备特殊的眼镜。即便是生病住院期间,只要有时间还是会看书,条件不允许之后,他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读”书。
毛主席如此爱看书,还是说出了“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话,这是因为刘少奇也是一位将学习当做生活一部分的人。
刘少奇认为要想把中国的革命事业搞好,就一定要学习文化知识。由于中国早期的革命与苏联有着密切的关系,刘少奇一个人到苏联学习,专心致志地研究俄语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上。
刘少奇和毛主席一样,都是一个走到哪里就把书带到哪里的人,任何环境下他都能静下心来读书。
刘少奇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认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迟早的事,如果现在不学习,以后在建设国家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新中国成立之后,正如刘少奇所说,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回了一句“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这一来一往之间就体现出了他们的自谦以及他们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他们教育和引导身边的人多看书、多学习,更是因为具有高屋建瓴的思想,预见到了今后国家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
近代中国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很多人都失去了读书学习的机会,能有机会读书的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至于养成了时时看书的习惯。
太极定痛丹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 都知道毛主席爱看书,书法和诗词都很不错,但也有让他产生危机感的人,“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而博览群书的刘少奇则顺口回了一句“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
从这一唱一和中可以看出两人的风趣幽默,也能看出他们对待读书那种只争朝夕的精神。